特级资质企业井喷式增长,未来向何处?

文|李晓芬   鲁班咨询   行业分析员

短短四个月内,特级资质企业新增88家,超过了去年一年的增量。在建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大背景下,资质管理将如何发展?


一、特级资质企业情况

        2017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了2017年新一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资格名单,涉及666家建筑企业,731项资质项,其中特级资质企业72家。4月5日,住建部核准新一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资格名单,其中,16家企业晋升特级资质。

        短短四个月内,新增特级资质企业88家,超过了去年一年的增量(65家,详情请见鲁班咨询文章《特级资质企业数量井喷,施工企业如何生存》)。可以预见,2017年建筑行业的竞争将愈发激烈,建筑市场中将面对着更多的特级资质企业、双特级资质企业乃至于三特级企业的竞争。

        由于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目前实行的是准入制,拥有资质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取得经营资格,越高等级的资质自然而言就成为了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鉴于此,全国各类建筑企业申请特级资质的热情十分高涨,资质申请出现井喷式增长的热潮,建筑市场中特级资质企业、双特级资质企业乃至于三特级企业的竞争此起彼伏。与资质数量井喷式增长不同的是,资质制度在具体运行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甚者甚至影响到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建筑施工企业能力的提升。

  二、资质制度的优劣

        资质管理以政府关注,管好的能力确定管理的范围,以个人技术资格为基础,通过较少的类别分类给企业较大的发展空间。如:资质管理可以促使企业确立更明确的竞争战略目标,如盈利能力、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地位、产品结构、财务状况、企业技术水平等等。同时,通过资质管理,企业可以按不同的资质类别设立分公司或专业公司或区域公司或子公司,理顺母子公司关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组织优势单位、优质资产及优秀人才进行重点突围,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在竞争中取胜。

        但是随着时代的迁移,资质管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资质管理的行政化手段开始和市场经济相冲突。按照规定,建筑企业需在审定的资质等级在许可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然而,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何开放度的提高,资质的作用可能会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相冲突。

        其次,资质制度不能很好地对企业能力进行动态设计。资质制度设计中并没有对企业能力进行动态监控,对企业盈利能力、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地位、产品结构、财务状况、企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等等状况也没有一个动态的评价标准,六年一轮的资质就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缺位,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企业能力动态管理的问题。

        最后,资质制度可能带来“挂靠”等潜规则行为。资质总是和“挂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企业为了达到资质审核的指标,“挂靠”各种资格,可能造成劳心劳力劳财的不良后果。另外,因挂靠而带来的工程安全和建筑质量问题时常发生,这些都将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相关政策分析

        2016年,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淡化企业资质成为政府指导工作的重要趋势。

        4月1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批准浙江、安徽、陕西3省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函》,同意三省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工作。5月6日,陕西住建厅等主管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决定在西安市、安康市和陕西建筑集团、西安建筑集团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工作。5月10日,浙江省住建厅下发《浙江省建筑劳务用工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逐步取消建筑劳务企业资质,积极发展建筑业专业作业企业;按照“谁承包谁负责”的原则,施工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生产和民工工资支付等负总责;全面实行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对存在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不执行实名制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拖欠劳务人员工资、引发群体性讨薪事件的专业作业企业列入“慎用劳务企业”名单。5月23日,安徽省住建厅下发《安徽省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方案主要围绕建筑劳务资质、企业转型升级、制度建立和“三方”用工关系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自6月1日起,取消建筑劳务企业资质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管理,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再将建筑劳务资质列入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违法分包打击范围。

        10月14日,住建部《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要求:一、除各类别最低等级资质外,取消关于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二、取消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标准中关于注册建造师的指标考核。三、调整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及以下资质的建筑面积考核指标,具体内容详见附件。四、对申请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未进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的企业业绩,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施工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在岗履职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项目经理是否持注册建造师证书上岗、在岗执业履职等行为的监督检查。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依法给予罚款、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注册建造师,依法给予罚款、暂停执业、吊销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等行政处罚;要将企业和个人不良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切实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11月17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启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的通知》,对资质申报、人员挂证、项目建设过程监管进行监管,要求各地要继续推进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保证部省数据交换质量,确保数据更新及时、准确。各地要按照我部印发的数据标准完整准确的采集企业、人员、项目和诚信基础数据并及时与部中央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保证部省联通;完善工程项目数据库;完善诚信信息数据库。11月30日,新版“四库一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涵盖了“建设工程企业、从业人员、建设项目和诚信记录”四类重要信息。

        11月24日,住建部发出《“对取消8个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征求意见”的函》,要求取消建筑装饰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建筑幕墙工程,轻型钢结构工程,照明工程,消防设施工程,风景园林工程和环境工程8项资质。

2017年4月26日,住建部发布《建筑业“十三五”规划》,要求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加快修订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

  四、未来发展趋势——逐渐淡化企业资质

        从政策导向来看,未来,建筑行业仍将在资质方面进行改革,逐渐淡化企业资质将是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和“轻审批重监管”的行业管理理念继续贯彻。原因在于,企业资质标准的简化,有利于建筑业混乱的市场环境逐渐变得清澈明晰。但是由于资质取消并未纳入行业“十三五”规划,从趋势来看,虽然取消企业资质管理是大概率事件,现阶段并不会取消,过渡期预计至少需要3-5年。

        政府层面:从简政放权的角度看,政府职能部门的转变“有放有管”,排除行政权力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干预;同时,增加了对施工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在岗履职监管,从原来旨在申请资质时提出人员考核的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特别强调了建筑企业施工行为的合法化、规划化要求,监管职能下放。“四库一平台”、“营改增”等措施频出。

        行业层面:淡化企业资质,建筑业市场发展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净化,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取消了对外注册建造师、中级职称等人员的指标考核,这将有效遏制“人证分离”、“挂靠”现象,对于在岗项目建设人的无证情况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当前,政策明确了提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注册建造师的处罚方式,浙江将逐步实现建筑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管理,为建筑业市场优化奠定基础。

        企业层面: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对申请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以及资质的企业,要求未进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的业绩,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此举措施,让原想绕过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企业无路可退,也让“问题企业”的违规无处可藏。加强诚信企业级企业信用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和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有利于建筑市场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在企业资质、个人执业资格、信用档案及信息公开相结合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方式下,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资质战略可休矣。

  五、建企如何更胜一筹

        淡化企业资质,使建筑业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施工企业数量将激增,这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但也意味着行业竞争会越发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建筑企业的转型之路将更加艰难。在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下,大型建筑企业,尤其是央企和国企,凭借先天优势,已经率先取得了发展先机,行业整体已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建筑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不断细分,对施工企业而言,做专做精,走专业化发展的大方向已经确立,这就要求不同的建企要有不同的打法,采取不同的对策。

        大型建企应依托已有资源,提升综合能力,尤其是总承包能力,在工程咨询能力和总承包EPC能力提升方面持续发力,打造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的企业竞争力,同时,拥抱互联网,整合、延伸资源。中型建企需找到自己的特点,聚焦某细分领域,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产品领域塑造自己无可替代的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从低成本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实现从拼劳力、拼资源、拼低价格向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模式转变;改变盲目多元化战略倾向,明晰战略定位,做好做强核心主业,专注打造精品,从而寻找到生存的空间。微小型建企则要利用自己效率高、管理成本低、“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聚焦产品、价值链,在提升服务方面下功夫,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以小博大。

        总之,资质改革对建筑业企业影响极大,企业应该意识到,“淡化企业资质”是大趋势,当前建筑业已经从“关系竞争”逐步过渡到“能力竞争”阶段,顺应市场发展要求,调整发展战略,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建设,才能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破茧而出。


关注官方微信